什么叫“价值陷阱”?
- 看起来便宜而实际上不便宜的股票是也!
-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让你亏了钱以后还不知道怎么亏的。
- 更不可思议的是,多数受害者事后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类公司辩护
- 原因是这类公司一般都有致命的诱惑力。
从表面上看,它们好得几乎无可挑剔,市盈率不高(十倍以下,甚至五倍以下),负债率可能也不高(甚至处于净现金状况),拥有的工厂和持有的物业或者其它非主营业务的投资都在升值或者已经升值,重置成本远远高于公司现在的账面价值或者股票市值,等等。
我把“价值陷阱”归纳为两类:
- 一是夕阳行业的公司
- 二是不思进取的公司
不思进取的公司又分为几种情况,包含民营企业家缺乏接班人,老一代惰性渐长,或者正在经历人生迷茫(比如枯燥、激情丧失、中年危机或者第二次中年危机等),企业的制度不利管理层进取(捆手捆脚),或者管理层自己不愿意卖力,没有动力,而且能力也受到局限。
我觉得有一个小小的指标可以用来辨别一个公司是否懒惰(不思进取):
- 看看它的销售额在最近几年的变化(不是指利润额)
- 也请看看毛利额的变化(不光是净利润额)
- 进取的公司热火朝天,不思进取的公司一潭死水。
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掉进“价值陷阱”?我猜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静态思维”在作怪。便宜股票的便宜是无须争议的。8倍的市盈率低于另外某公司的20倍的市盈率,这不需要辩论。股票价格比净资产(NAV)低30%总是好过溢价30%。但是,我们忘记了用动态思维来看问题。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实现未来3年利润翻一番,而另外一家公司的利润原地踏步(甚至下跌),3年以后的估值状况会如何?
此外,我们还有几个问题要回答:利润中是否有一次性的特殊项目(退税收入、物业重估、折旧减少、削减广告费用和资产处置等)?窃以为,减少上当的办法是看公司过去3年的平均市盈率,而不是只看当年的数字。我太极端?可能是。不过这样安全一点。
我坦白,我不断掉到“价值陷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懒惰。我老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肯花力气去理解某些公司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贵。也许贵有贵的道理。当然,有些公司的贵是因为投资者愚蠢,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的贵透露出一种信号:它们的管理层进取,它们有健康的高成长。也许它们还贵得不够呢!而要能够正确地做出这种判断,就要做很多功课。相反,懒惰的人只需要比较各个公司的估值水平就行了。那多简单!一张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的比较表每个人都会看。这件事很简单,但没有价值。
所以,巴菲特说,这样按图索骥买股票不需要技巧,而只有买那些看起来贵而实际上不贵的股票才考验水平。国内流行的“价值洼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名词!它意味着主要是(或者完全是)估值水平的比较。近来,每当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就皱眉头。其实,公司之间是不可比的,至少不可以简单地用数字来比较。
有一个道理,我直到最近才开始有点明白:
- 有净现金的公司如果不分红,跟你股民何干?
- 重置成本很高的公司,或者资产升值了的公司如果不处置资产并最终分红,跟你股民何干?
当然,这些道理适用于任何种类的企业,但是,作为一个股民(或者少数股东),我们要自卫。如果我们看不到大股东的衷心、激情和改变现状的愿望,我们有什么必要跟着他耗费时光呢?
在有些“价值陷阱”的公司,管理层在老的游戏玩完了之后,无法找到新的游戏。这本来很正常(公司的使命终结了)。只是他们应该把公司清盘,卖掉,把钱分给股东,但是谁愿意放弃控制权呢?难道你想要他们的命吗?他们中有些人把公司变成了私家企业:全家老小吃喝玩乐都在公司报销(这不光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股民们干着急,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坚信他们应该(或者必然会)把控制权交给他人,新的东道主能够让企业有一个新生,但是你只能无限期地等待。如果股票价格跌得厉害,那正好:他们便用超低的价格把公司私有化。
在国内,股民们喜歡追捧小股票。这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大公司增长太有限。而且大国企的社会负担太重,难以前行。只是小股票被追捧得太过分。在海外市场上,很多特大的和特小的股票都成了“价值陷阱”。
what you say is correct! 说的是!!
ReplyDelete请问你有研究 Cheetah 吗?
没研究,但看它滴财报是蛮健康滴 ...
ReplyDelete- 全部数据都健康
- 净现金多过负债
- 只是股息给太少
- 由于股息要扣税25%,而我是没法要回,获益率只有大约3.85%,我不会考虑买入
- 考虑价: RM 0.40
- Felda 卖出,大股东买回 + Share Buy Back